發布時間:2022-04-19 來源:深圳特區報
中華文明是以善為中心的,顯示出獨特的精神氣質。這種剛健而敦厚的精神氣質,對于理解中華文化價值觀和處世方式,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圈的獨特地位都有重要意義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古往今來,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、有影響,不是靠窮兵黷武,不是靠對外擴張,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。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‘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’的道理。闡釋中華民族稟賦、中華民族特點、中華民族精神,以德服人、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”。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和哲學精神,是中華文化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內容。
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倫理學,而倫理和審美、善與美聯系得如此緊密,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突出特征。無論儒家、道家、禪宗,無論孔子、老子還是莊子,都在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境界。中華文明是以善為中心的,顯示出獨特的精神氣質。這種剛健而敦厚的精神氣質,對于理解中華文化價值觀和處世方式,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圈的獨特地位都有重要意義。
一 善與美
倫理學的核心范疇是善,美學的核心范疇是美,倫理與審美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善與美的關系。中華文明有個重要特點,就是強調美與善的統一。
孔子談得最多的是美善的統一,追求盡善盡美?!懊馈边@個詞在《論語》中,更多是把它作為一個倫理范疇來使用。在孔子看來,美的內容即是“仁”,仁即是善,仁也就是美??鬃诱f:“里仁為美”。又說:“尊五美,屏四惡,斯可以從政矣?!焙沃^五美?子曰:“君子惠而不費,勞而不怨,欲而不貪,泰而不驕,威而不猛?!泵酪陨茷閮热?,善本身就是美??鬃佑终f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也已?!辈簧埔簿筒幻?。一個人,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,只要他有驕吝之心,也就不足觀了。因此,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小人反是?!背扇酥?,是成就善良的人格。
在儒家文化看來,即使是談美,美也是從屬于善的?!墩撜Z》中記載,子曰:“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,鐘鼓云乎哉?”音樂,難道只是悅耳的鐘鼓之聲嗎?音樂的美在于它的形式符合“仁” 的內容,仁是第一位的。審美并不僅僅是情感性的心理體驗,它與道德理性精神有深層聯系?!叭硕蝗?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一個人如果不仁,還講什么樂呢?根據這種美善一體的標準,孔子要求“樂則《韶》《舞》。放鄭聲、遠佞人;鄭聲淫,佞人殆?!痹谌寮业浼稑酚洝分?,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從音樂和主體的關系出發,講了禮與樂、情與理、德與華等,把美善統一起來,得出的結論是,“凡音者,生于人心者也。樂者,通倫理者也。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,禽獸是也。知音而不知樂者,眾庶是也。惟君子為能知樂?!薄岸Y樂皆得,謂之有德,德者得也?!闭驗槊篮蜕频膬仍诼撓?,儒家強調以審美作為道德教育的工具,“樂也者,圣人之所樂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,故先王著其教焉?!?/p>
子曰:“質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。文質彬彬,然后君子?!辟|是指人的道德修養,文是指人的文采,缺乏文采是粗野的,有文采而無內德,就是虛浮。文質統一、美善統一,才是君子之美。人格美的規范是“禮”,在視聽言動各方面都要符合禮儀。荀子繼承了這一思想,他認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,他的形貌舉止表情必定是符合“禮”的規范的?!叭菝?、態度、進退、趨行,由禮則雅,不由禮則夷固僻違、庸眾而野”總之,儒家對人格美的要求是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,但是荀子更注重的是內在道德的高尚。在《非相》中,他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:“長短、小大、美惡形相,豈論也哉……是非容貌之患也,聞見之不眾,議論之卑爾?!?/p>
荀子是主張人性惡的,惡當然無美可言,但惡的人性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加以改造,使之成善、成美,所以他說:“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?!薄盁o偽則性不能自美”,“君子之學也,以美其身?!?/p>
二 道與心
孟子云:“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則知天矣?!敝挥杏X悟的心,才能真切地體會到“為仁由己”。馮友蘭先生認為,中國哲學的傳統,它的功用在于提高心靈的境界?!爸袊軐W的精神,‘它既入世而又出世’, 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,這樣地描寫它:‘不離日用常行內,直到先天未畫前?!@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。有了這種精神,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,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?!?/p>
儒家文化從“心”出發,追尋生命的本體。從孔子的“仁”,孟子的良知、良能以及“四心”說,《中庸》 對內在人性的形而上發掘,一直到宋明理學,這就是為孔孟所首創,經《中庸》,再經禪宗的影響,至宋明理學的儒學“內圣”之道。
按儒家倫理學的觀點,要建立起道德自律的形而上本體論,依靠內圣心性之學,才能把人性和道德本體相連通。于是,《孟子》《中庸》到宋明理學,整個倫理學傾向完全落在“內圣”這方面。孟子的性善論、養氣論等都是要說明,只有內在的道德心才是出發點,宋明理學,更是極大地發展了這一傾向。
在儒家倫理學中,道德是通過良知,通過人們的內在體驗而融化在情感和理性之中的,所以要從人的善良本性和廓然大公之心出發,強調人的“本心”“初心”“良知”“良能”的重要作用。從良心呈現中認識到人的最高需要是道德需要,最大價值是道德價值,人心,作為天植的靈根,能自覺、自主地觀照世界,以心照物,以心應物。
樊遲問仁,子曰:“愛人”。實現“仁者愛人”這一原則的途徑就是“忠恕之道”。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?!彼^“忠”,就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。所謂“恕”,就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這就是一種將心比心、以心傳心的思維方法。忠恕之道,到了孟子,就是“善推其所為”的“惻隱之心”,通過良心,把個人的情感與他人的情感聯系起來,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?!边@種情感之所以能推己及人,就在于人性是善的,這顆道德心是善的?!叭柿x禮智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?!睈烹[之心,人皆有之。人不學而能,不慮而知,故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
心之官能思,兼有情感和義理。孟子說:“耳目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。物交物,則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則思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此天之所與我者。先立乎其大者,則其小者不能奪也?!毙闹倌芩?,就是說仁義禮智根于心,此心能把握義理。孟子發展了孔子“內圣”的一個方面,他力主性善論。他說:“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?!币虼恕叭柿x禮智非,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?!庇终f,“誠者,天之道也;思誠者,人之道也?!碧烀^性。人性之善來自天道。人心只要遠離遮蔽覺醒善性就可以達到與天合一。
《中庸》中提出了兩條修養途徑,這就是“尊德性”與“道問學”?!白鸬滦浴笔且环N先驗的修養論,是內省直觀的“盡性”,人只要“反求諸己”,保持先天的道德本性,就能“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?!倍暗绬枌W”則是通過學習來培養品德?!白鸬滦浴痹凇吨杏埂分杏址Q為“自誠明”,“自誠明謂之性”,是人天生保有的內在道德本性;“道問學”又稱為“自明誠”,通過學習,使自身固有的“誠”明白起來。
“尊德性”與“道問學”在張載那里變為“德性之知”與 “聞見之知”。他的修養論為“合內外之道”,即“盡性窮理”。 張載沿用《中庸》的說法,把“自誠明”和“自明誠”結合起來,“自誠明者,先盡性以至于窮理也,謂先自其性理會來,以至窮理;自明誠者,先窮理以至于盡性也,謂先從學問理會,以推達于天性也?!?/p>
“自誠明”的重點在“悟”,“自明誠”的重點在“學”。張載以后的理學家,程朱偏重格物窮理,而陸王則偏重“尊德性”,強調“悟得本心”。
無論程朱還是陸王,“學”和“知”都是對人的內在道德本性的發掘。因為儒家倫理一開始就把最高本體規定為倫理本體“仁”,在認識論上明確規定,知是從屬于仁的,是對德性的知,是一種“良知”。王陽明在《傳習錄》中寫道:“先生游南鎮,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,‘天下無心外之物,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關?’先生曰,‘你未看此花時,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;你來看此花時,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,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?!边@是認識論與價值論的統一,仁與智的統一,情與理的統一,善與美的統一。宇宙萬物之德性,人們可以憑借主體意識把它發現、體驗出來,這就是良知、良心。體用之間,圓融無礙,似大海與波浪,無從區分。道德,在中國傳統倫理學的意義上說,是內在性的,惻隱之心的流露是自然本性的呈現,這是中國士大夫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。
禪宗在內圣的倫理學上也起了很大作用。它承接了孟子的“萬物皆備于我”,又開啟了陸王的“心即理”“吾心即宇宙”。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,在中國倫理學上和美學上都有重要意義。它以覺悟眾生心性的本源為主旨。它認為,人的本性本來清靜,具有先天的智慧,只是因為被妄念的浮云所蓋復,所以未能自悟。只要得到善知識的開導,滅除妄念,就能內外明徹,頓見真如本性。
正由于中國傳統倫理學的“良知”的境界可以和中國美學“游心”的心襟互相印證,中國的倫理精神和審美精神相互溝通,中國古代的審美,并不是對物的欣賞,而成為對自我人格的欣賞。
當我們觀照自然、藝術和人生的美時,常陷入這樣的沉思:自然美的神韻、人生美的境界、藝術美的意境,是以什么作它們的靈魂的呢?它們的靈魂就是觀照者的人格心靈、生命精神。正如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所言,精神之美是“最髙價值的美”,他在談到道德美時說:“考察美,絕不會只限于藝術方面。實際上,無疑往往是在考察人類的最高道德?!?/p>
?。ㄗ髡呦滴幕瘜W者 韓望喜)